×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锦好医疗获中国人寿等11家机构调研:称主要产品已应用自主芯片的版本

2022/11/22 17:52:45      挖贝网

挖贝网11月22日消息,锦好医疗(872925)近日获得中国人寿养老保险、嘉合基金等11家机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锦好医疗称,募投产业园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现在处于室内装修以及生产线的规划建设阶段,初步预计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搬迁并陆续投入使用。

锦好医疗还透露,主要产品已有应用自主芯片的版本,现阶段根据客户和市场的 需求逐步导入和应用自主芯片。公司未来仍会保持对进口芯片的使用,不断开发 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优质助听器产品。

调研的主要问题及公司回复概要

问题1:今年以来欧洲局势对公司业绩是否造成影响?OTC法案推出后,对未来市场的发展预期如何?OTC助听器和传统的线下门店助听器有什么不同?OTC助听器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回答1:今年上半年,俄乌冲突对欧洲市场的销售的确带来一定的影响,直到第三季度,市场销售情况才有一定的好转,部分客户的销售情况已开始复苏,如果欧洲局势持续保持好转,欧洲未来市场应该会得到较好的改善。根据以往经验,美国在医疗界的一些措施会引领全球的发展趋势和行业潮流,本次美国OTC法案正式实施落地之后,预计未来欧洲、中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可能会跟进,OTC市场是一个增量的市场,它跟传统线下门店形成互补,可以培养听损人群使用助听器的习惯,整体上看,OTC市场的推出会给整个助听器市场注入一些新的血液,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传统的线下门店助听器,主要是偏向于重度听损以上的用户,听力损失通常是在60分贝以上。OTC助听器主要偏向于中度听损及以下的用户。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的增益、验配服务等方面是不一样的,OTC助听器增益比线下门店助听器要小一些,其验配方式主要通过自带算法或者APP进行自主调试。

OTC助听器的使用人群中,其听损程度主要集中在中度及以下,日常生活中这种听损程度已经会影响正常的沟通,所以该部分人群有购买和使用助听器的需求,由于传统助听器价格过于昂贵,导致这部分人群会抑制购买需求。OTC助听器的推出,解决了这部分人群对于助听器价格敏感的问题,同时又能满足听损补偿,实现社交与工作需求。除此之外,OTC助听器的蓝牙功能,无线音乐连接,拨打电话等,对使用人群也有极大的吸引力。

问题2:公司的终端消费者主要是哪个年龄阶段?老年人占比如何?

回答2:公司的助听器产品主要是应用于中老年人群体,基本上是在60岁以上的群体居多,也有少部分是60岁以下的,但是总体上以中老年人为主。

问题3:公司募投产业园的建设进度如何?未来的投产计划如何?

回答3:公司募投产业园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现在处于室内装修以及生产线的规划建设阶段,初步预计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搬迁并陆续投入使用。新产业园的投产计划将根据客户订单的情况,逐步释放所需产能。

问题4:公司自主研发芯片进度及在公司产品中的应用情况如何?是否替代进口芯片?

回答4:公司主要产品已有应用自主芯片的版本,现阶段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逐步导入和应用自主芯片。公司未来仍会保持对进口芯片的使用,不断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优质助听器产品。

问题5:公司自主品牌的布局进度如何?国家对助听器的扶持政策怎样?

回答5:公司积极在国内布局自主品牌,目前重点是通过开设自营的门店或听力中心等方式进行线下推广。同时公司在海外也通过线下的听力诊所,推广公司在当地注册的商标跟品牌,目前规模较小。

目前国家对助听器使用的补助政策,主要是体现在各地残联补贴,各地残联对下辖的助听器使用补贴有不同的标准,具体是根据当地的财政情况而定,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支持跟补助。

问题6:公司雾化器和气垫床等产品销售收入下滑较大?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如何规划?

回答6:公司雾化器和气垫床销售收入下滑,主要是公司战略规划调整,公司未来主要集中资源发展助听器业务。雾化器和其他产品公司现阶段都是以老客户的需求为主,在新渠道新客户的拓展方面,公司已没有做更多的投入。

问题7:传统的耳机厂商也生产助听器,其对公司是否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公司产品与耳机厂商产品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7:传统耳机厂商生产助听器产品,主要是辅听产品,其核心技术原理跟助听器存在本质的区别。辅听产品更多是通过降噪算法来让声音清晰,而非通过增益实现对声音的补偿。在增益、动态压缩以及啸叫抑制等算法上和传统线下助听器以及OTC助听器有明显的区别。耳机是属于消费类电子,它是一个更广阔、规模更大更普及的市场;助听器无论是OTC助听器还是线下门店的助听器,都是属于医疗器械产品,是一个相对于消费电子产品要小一些的市场,耳机厂商更多的还是定位于消费电子市场,不走医疗器械产品路线,不会对公司形成很大的竞争压力。

调研机构有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国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银理财、上海方物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自营)、上海觉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嘉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