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A股> 详情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产业闭环视角重看市场全貌

2025/4/17 9:17:04      挖贝网 李辉

手术机器人作为智能医学装备的典型代表,是衡量国家医疗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历经近三十年技术积累与产业化探索,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正处“国产替代”攻坚与商业化突破的关键期。为落实《“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高端医疗装备重点发展方向的战略要求,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应科咨询合作发布《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通过深度企业调研、数据及文献分析,首次以“国家战略-产业痛点-临床需求”闭环视角,系统性梳理行业发展脉络,前瞻性研判未来路径,旨在为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及商业化落地提供科学指引。


图片1.png


一、 行业发展历程:从“一骑绝尘”到“万马奔腾”

手术机器人全球发展:蓝海市场的巨头之争

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彻底影响了医疗的现在,并必将改变医疗的未来。从商业角度,除达芬奇外,其余手术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并不算成功。但手术机器人行业已熬过了萌芽期,迈进了成长期,其发展过于迅速,诱惑力过于大,以至于所有人都意识到手术机器人的巨大市场前景。因为,即便是手术机器人目前渗透率较高的美国,其市场仍是一片蓝海。我们将能看到,除达芬奇外,骨科、神经外科、泛血管、经皮穿刺等领域的几乎所有优秀手术机器人企业均被巨头收入囊中。我们将能看到,达芬奇依然强大,但其霸主地位被强势挑战将是必然;耗材巨头们将迎来第二增长曲线,继续保持“大者恒大”的市场格局……

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全速追赶,弯道超车在望

与大多数高端医疗设备早已被跨国医疗巨头长期垄断的格局略有不同。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中国的起步并不算晚,在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上市的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机器人也已经开展了上千例手术。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资本的助力,国内创新力量逐渐崛起,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并在骨科、神经外科、腹腔镜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图片2.png


(数据来源:国创中心及应科咨询根据企业调研、企业披露信息、行业报告等综合整理)

得益于我国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中国手术机器人在起步期开创性地将5G技术融入临床实践,重塑了医疗资源的空间分配逻辑。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近些年的发展脉络,由资本、技术与市场共同写就。在迄今为止的短短四年里,行业经历了从资本狂热到理性回归的阶段性调整,如今在技术创新、应用拓展、政策红利与临床刚需的多重驱动下,正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周期。

【更多内容请见完整版报告 â

二、 行业发展现状:从“资本驱动”到“价值驱动”

发展环境:水到渠成,发展正当时

全球视角下,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单体手术机器人市场。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后,即便我国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层面可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的突破,但商业化仍是横亘在国内众多手术机器人企业面前难以轻易跨越的鸿沟。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当前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场需求扩容与技术迭代融合加速的快速发展期。政策层面,国家以“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规划为纲领,明确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创新器械审批绿色通道、医保支付试点等举措推动国产替代;经济环境方面,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深度嵌入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与资本引导新兴产业的战略框架中,其经济环境兼具结构性红利与系统性挑战;社会层面,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与精准医疗需求激增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技术领域,手术机器人正加速与5G、AI、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不断探索产品性能与功能的新边界……

产业概况:局部突破与系统性短板并存

手术机器人全产业链都具有高技术壁垒、强协同需求、长周期属性等显著特点。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当前正面临“局部突破与系统性短板并存”的复杂局面,与全球成熟产业链相比,亟需补强核心部件的基础制造能力与生态协同效率。手术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高度依赖上游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与供应链安全,其不仅是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根基,更是决定手术机器人性能、成本及临床普及的核心变量。上游技术迭代将直接推动中游整机企业的产品升级,而国产替代率的提升则将显著降低整机成本并缩短交付周期,为下游医疗机构的大规模装机奠定基础。此外,上游企业通过开放式技术协同形成的生态壁垒,已成为手术机器人向专科化、智能化演进的关键驱动力。


图片3.png


(数据来源:国创中心及应科咨询根据企业调研、企业披露信息、行业报告等综合整理)

未来,我国手术机器人产业若能在高精度制造、生物相容材料等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并通过产业链联盟打通“设计-生产-临床”数据流,中国将有望重塑全球手术机器人产业格局,真正实现在高端医疗设备制造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

【更多内容请见完整版报告 â

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国产品牌“百家争鸣”,多元化竞争带动行业发展

尽管中国手术机器人整体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增长迅速。整体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60.1亿元人民币,年度复合增长率为24.9%。展望未来,随着各类手术机器人市场渗透率的逐渐提升。与全球市场相比,中国各类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相对更快,尤其在其他类型手术机器人领域,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超40%,远高于全球市场。这表明中国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扩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手术量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在骨科、腔镜手术等领域,其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14-2020年之间,我国仅有8家企业的10款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其中获批的国产产品仅有3家企业的4款产品。而到2024年底,全国已有64家企业的总计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全面覆盖了腔镜、骨科、神外、穿刺等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其中国产品牌占获批总数的81.7%,达94款,进口品牌共计21款,占比18.3%。


图片4.png


(数据来源:国创中心及应科咨询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企业调研、企业披露信息、行业报告等综合整理)


图片5.png


(数据来源:国创中心及应科咨询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企业调研、企业披露信息、行业报告等综合整理)

国内手术机器人目前仍以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为主,二者合计占国内全部手术机器人市场约74%的份额。其他类型手术机器人目前呈追赶态势,尤其患者支付意愿相对较高的口腔手术机器人以及基层医疗需求更为强烈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近来增长迅速。


图片6.png


(医装数胜,国创中心及以及应科咨询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数据、企业调研信息、行业报告、媒体新闻等综合整理)

在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单一商业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不得不进行新的商业模式探索,以求进一步拓宽市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探索,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内容请见完整版报告 â

行业融资概况:传统细分赛道降温,创新赛道逆势突围

自2020年天智航成功登陆科创板以来,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备受一级市场关注。在2020-2022年经历了3年的投资热潮期后,随着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政策变化,手术机器人赛道目前进入了整体下行的投资冷静期。


图片7.png


(国创中心及应科咨询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企业调研信息、企业披露信息、动脉网数据、媒体新闻等综合整理)

据公开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手术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数量较前几年明显减少,整体融资额度也从前几年的单笔融资数亿元,缩水到单笔以千万元为单位的融资额度。2024年新增行业融资事件多集中于B轮及之前轮次的融资。可以看出,受资本市场IPO收紧的政策影响,加之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还没有完全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商业化进程和时间一再拉长,短期内难以直观体现出显著商业价值,一级市场投资人对企业进入成熟期后的投资愈加谨慎。预计只有当手术机器人商业预期出现明显改善后,这一情况才会迎来转机,手术机器人企业也需要做好长期发展、持久作战的准备。

但与此同时,新兴细分赛道的融资占比明显提升,眼科手术机器人、柔性内镜手术机器人、水刀手术机器人等创新性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逐渐进入投资人视野,多家相关企业在2024年顺利完成了早期融资。在行业进入冷静和洗牌期的当下,中国手术机器人企业更需找准自身定位,持续巩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硬实力,才能穿越周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更多内容请见完整版报告 â

三、 行业发展展望:核心痛点亦是破局关键,未来仍然可期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正站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与光明前景。但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行业仍面临着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协同以及临床应用等多方挑战。

政策端,从政策指引到政策落地仍然需要漫长的周期,监管部门的协同支持仍待优化;研发端,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复合型人才紧缺,转化率仍待提升;产业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犹存,产业协同和配合效率不高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应用端,入院较难,医生培训体系尚不完善,患者接受度也需进一步提高。这些既是当前行业发展的阻碍,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通过优化医保政策、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产业生态,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突围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将在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成熟的工业体系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加持下,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甚至引领全球手术机器人发展的强大实力,在全球高端医疗装备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真正实现从“制造跟随”向“智造引领”的腾飞。

此外,报告还对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历年相关政策、产品获批情况、行业融资情况、各赛道主要参与企业及技术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汇总,详细情况请见完整报告。

【更多内容请见完整版报告 â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