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A股> 详情

全力冲刺批产任务 光启技术下半年订单有望迎来“小高峰”

2025/8/19 9:55:18      挖贝网 李辉

8月18日晚间,光启技术(002625)披露202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43亿元,同比增长10.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6亿元,同比增长6.75%,连续七年实现同期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光启技术的大量研制订单转入批产状态,报告期内,超材料产品批产收入9.36亿元,同比增长47.35%,占营业收入比重的99.23%,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主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本期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存货余额3.5亿元,较期初增加1.3亿元,增长近60%。随着下半年陆续交付,预计相关存货将按计划通过销售结转成本,成为下半年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撑。

研产协同战略落地显成效

光启技术的业绩增长,深度契合国家“装备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该战略以5-10年为周期,聚焦未来战略需求,通过“研发突破关键技术—预研布局颠覆性技术—装备一代批量应用”的闭环,推动尖端装备体系化升级。而这一过程中,下游企业的“研制投入—批产反哺”模式尤为关键:国家专项经费难以覆盖全周期研发成本,企业需通过前期研制订单积累技术优势,待技术成熟转批产后,以持续订单收入反哺研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航空航天领域核心系统供应商的典型代表,光启技术在“研产协同”战略落地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2024年,因优先保障研发资源投入,光启技术批产交付压力较大,但全年超材料批产收入12.69亿元,仍实现了1.78%的稳健增长;而同期的研制收入2.82亿元,爆发式增长了911.24%,印证了“高研制投入为批产奠定根基,批产收入为研发提供现金流”的战略逻辑。进入2025年,随着前期研制订单加速转入批产,公司超材料批产收入同比激增47.35%,批产交付已进入放量阶段。

新基地陆续投产缓解交付压力

为应对批产需求激增,光启技术自2024年下半年起启动大规模扩产,在湖南株洲、天津津南区、四川乐山布局三大超材料生产基地。目前产能释放已初见成效:709基地二期于2024年10月投产后,今年5月中旬已启动交付。从生产规模来看,公司报告期内公司存货(不含原材料)的账面余额增加约0.76亿元,确认的存货结转成本约4.23亿元,生产量达4.99亿元,生产规模为去年同期的1.5倍,二期扩产初见成效;此外,株洲905基地一期8月16日完成设备调测并试生产,预计10月中下旬大规模投产;天津906基地正按政府要求推进基建,确保国家重大活动期间施工安全,计划11月下旬投产。随着三大基地陆续投产,公司产能压力将得到显著缓解,为后续批产交付提供坚实保障。

七大平台支撑多领域创新

除此之外,光启技术用超材料赋能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为尖端装备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光启技术依托超材料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了超级计算、超材料微电子、先进复合材料及制造、高分子功能材料、高精密机加、微波射频天馈系统、先进检验检测七大能力平台,建立了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为多个先进制造行业提供了深度的方案定制、产品制造、技术服务等,推动了以上行业实现了创新性的发展。光启技术在半年报中表示,在民用市场已经积累了一批潜在客户和应用领域,为拓展民用市场奠定了先发优势。

在低空经济新兴领域,光启技术正通过七大平台赋能无人机产业链上下游。近期,其在乐山、内蒙古开展的外场试飞测试已完成多架次极端环境测试,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预期。下一步,团队将重点推进效能实验与大规模可靠性检测,助力我国低空经济加速发展。

在智能汽车领域,光启技术与中汽中心天检中心联合创办的“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所采用的整车OTA的远场测试方案解决了传统近场测试技术中有源指标测不准,汽车天线偏心测不准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大幅提升了测试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目前该方案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草案。

从财务数据到产能布局,从技术攻关到跨界拓展,光启技术的实践不仅是自身业绩增长的注脚,更是我国国防科技“研产协同”战略落地的微观缩影。随着新基地产能持续释放、研制订单加速转批产,叠加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拓展,这家航空航天核心系统级供应商的增长动能有望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