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科创板> 详情

72家科创板企业财务可观 盈利质量超预期

2019/4/16 9:12:50      牛牛金融研究中心 张振

科创板申报企业阵容在不断扩大,自3月22日公布首批获得受理的科创板申报企业至今,科创板受理企业总数达72家,其中40家已收到上交所问询。总体来看,72家申报企业财务情况比较可观,几乎全部实现盈利,且有不少企业盈利能力十分稳定。我们梳理发现,科创板企业盈利能力或超我们预期。

科创板虽有包容性,但众口难调

科创板无论从行业覆盖、公司股权结构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足够的包容性。从行业归属来看,72家科创板申报企业,主要来自三大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2.22%)、专用设备制造业(20.83%),三个行业合计占总数的68.05%。在13个申请行业中,有5个行业仅有1家企业申报,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1.png


从盈利能力来看,在72家受理企业中,2016年-2018年出现过亏损的企业仅有9家,而2018年出现亏损的企业仅1家。其中,连续三年出现亏损的企业仅和舰芯片一家,和舰芯片为晶圆代工厂,其最先进制程为28nm,为全球少数完全掌握28nmPoly-SiON和HKMG双工艺方法的晶圆制造企业之一,公司拥有完整的28nm、40nm、90nm、0.11µm、0.13µm、0.18µm、0.25µm、0.35µm、0.5µm工艺技术平台,可满足市场上主要应用产品的需求,制程效能与良率领先国内同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上交所受理亏损企业科创板上市申请,是打破以往资本市场规则,鼓励科技立异的体现,更多体现出科创板的包容性。


2.png


科创板受理企业盈利质量较高

虽如此,但近期各媒体、机构对科创板的发声却不绝于耳,科创板企业盈利能力、研发投入、信披真实性、合规以及股权等问题一度成为众矢之的。在此,我们就盈利能力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市场对受理企业盈利能力的多个方面颇有质疑:主营业务单一、营收依赖大客户、毛利率低于行业平均、竞争加剧、汇率波动风险等,但当我们回归盈利的本质,我们发现,科创板盈利能力似乎超出我们的预期。从目前科创板受理企业选择上市标准类型来看,对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从受理企业选择上市类型来看,72家企业中,有62家企业选择标准一,6家企业选择了标准四,2家企业套用标准二,天准科技选择了标准三,优刻得选取对表决权差异化安排的标准二。

针对科创板企业盈利能力,我们以数据说话,以最近2018年度归母净利润来看,保持20%以上增速的企业数量高达53家,占比73.61%,其中利润增速在40%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44家,占比61.11%。


3.png


从ROE分布情况来看,科创板受理企业普遍盈利质量较高,ROE在20%以上企业高达38家,占比52.78%,其中视联动力ROE高达186.35%。

同时对比A股各板块ROE,首发过会企业ROE最高,近三年维持在20%以上,2018年高达24.19%,科创板仅次于首发过会,ROE高达21.98%,这一水平远高于A股市场平均7.30%的ROE,也远高于创业板、新三板这种与科创板科技型及创新型最为接近的板块。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如何?我们梳理发现,每家企业对未来战略规划看后都会让人热血澎湃。但回归理性,除通过企业业务规划、战略布局分析外,我们还是要以数据说话,“研发”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未来盈利能力的持续性。57家申报受理企业中,就研发人员配备而言,69家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占总员工比例在1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数量占比30%以上的企业达36家。

研发投入方面,以2018年度研发投入为时间节点分析,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各企业之间差距较大,在0.71-55.85%之间,其中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在10%以上的企业高达37家,占比51.39%,远高于A股市场整体水平。而研发投入绝对值最高达7.12亿元,但占营收比例仅为3.14%。整体来看,此72家企业研发投入绝对金额较高,研发投入超1亿元的企业高达19家。至此,无论盈利质量以及研发投入已然超出我们的预期。

有人认为,科创板应宁缺毋滥,但牛牛金融研究中心的观点略有不同,我们认为申请受理到最终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已受理企业最终能不能上市还是未知数。我们认为处于申请受理阶段的企业只要符合科创板的定位,只要能满足科创板发行上市的条件,就不应过多设置行政方面的约束性条款,更不必制造人为的“稀缺性”,市场对受理企业盈利能力的质疑也颇有不妥。宁缺毋滥VS韬晦待时

我们再温故一下科创板的定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由此,方向明确了,对象和目标也就明确了,对科创板苛责声音也应该更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