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收入同比增长911.24%!加速三大基地建设投产!光启技术瞄准航空装备万亿市场!
2024年,航空航天装备行业上演“冰与火之歌”。一方面是装备升级迭代加速,传统供应商陷入新旧更替,行业经历政策调整的周期性阵痛持续;而另一方面,随着对于新一代航空装备需求的日益紧迫,拥有新兴技术的企业不断扩充新产能,应对未来3年甚至5年的大量订单需求。
根据中邮证券发布的新一期报告显示,在101家航空装备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年报中,仅有33家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部分企业出现大幅亏损。101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合计5091.05亿元,同比下降0.67%;实现归母净利润合计194.36亿元,同比下降39.72%。
由此可见,此次行业调整所带来的冲击力不容小觑。
作为我国新一代航空装备的新兴技术代表,“超材料行业头部”光启技术虽然在2024年受困于产能限制,但是依然交出了一份颇具看点的财务报表。
根据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光启技术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58亿元,同比增长4.25%;净利润6.52亿元,同比增长11.77%;连续六年实现业绩双增,展现出强劲的业绩韧性。其中超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52亿元,同比增长21.69%,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批产收入12.69亿元,同比增长1.78%;研制收入2.82亿元,同比暴增911.24%。超材料销售、生产量同比增幅为22.27%、36.98%;库存量同比大幅减少。
立足战略新兴产业 壮大尖端装备力量
超材料是通过微纳光刻来实现“人造分子结构”,进而编辑超越自然材料的“人造物质”,能在电磁、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性能。美国《科学》杂志将超材料列为21世纪前10年自然科学领域的10项重大突破之一;美国国防部也将其列为“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之一。
1968年,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Veselago提出负折射假想,但在自然界中却并未找到这种材料的存在。在本世纪初,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John Pendry提出了用人造微结构实现负折射现象,而后经过科学家们反复探索与求证,2001年,当时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大卫•史密斯教授用超材料实现了负折射现象并且随后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引发学术界高度关注和议论,推动了超材料学科的建立。
随后超材料引发全球广泛关注。
2005年,波音公司通过制造与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负折射率超材料理论;2006年美国杜克大学团队用超材料微结构展示了对光学变换“隐身衣”的近似实验模型,在《科学》杂志发表,2009年刘若鹏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宽频带的隐身衣,解决了超材料大规模和大带宽的设计,引发了业界的轰动,推动了超材料从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2010年,刘若鹏博士回国创立光启,成为我国专注于超材料的企业,十余年时间推动了超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覆盖了完整的产业链,并将超材料技术成功应用在我国新一代的尖端装备。
“硬核底气”与自我迭代
作为我国唯一实现超材料大规模量产的企业,光启在超材料量产技术的研发上,攻克了纳米级微结构精密制造、多材料体系共固化、超材料射频电子集成、超材料蜂窝高精密加工等核心工艺难题。通过4641套专用设备、8646套特种工装,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完成的“功能结构一体化”难题。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已形成7.74亿字超材料设计技术文档、38.28亿字超材料工艺制造大纲;1331万行设计源代码、220万条实测成像图和8000万条实测曲线等数字化成果。超材料产品融合几十类功能、数千项性能指标,实现全面达标。
此外,光启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功能预浸料、超材料蜂窝等161款定制化材料,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超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些定制化材料不仅满足了超材料复杂功能结构的生产需求,更推动了纳米级微结构精密制造、多材料体系共固化等系列制造工艺技术的广泛应用。依托强大的技术实力与生产能力,光启技术已累计产出163,138件各类超材料零部件,整体良品率高达97.51%,实现了复杂功能结构超大规模量产的革命性突破。
这一系列成就,不仅体现了光启作为超材料行业头部的深厚技术底蕴,彰显了光启在工艺文件标准化、系统化方面的行业领先地位,也显示了光启极高的行业壁垒和竞争优势。
超材料行业的“工业革命”与产业重构
光启技术所谓的“功能结构一体化”,是指光启超材料将航电系统与结构件融合,解决传统分体设计导致的重量、信号干扰等问题。如第四代超材料通过三维蜂窝状微结构设计,较第三代性能提升1-2个数量级,其在先进飞机上的应用,使装备的电磁调制性能与通信效率同步提升30%。这种设计理念的革新,使得超材料不再是装备的“附加组件”,而是原生智能结构体,融合电磁调控、力学承载、热管理等多重功能,直接替代传统分体式设计中的通信天线、电磁屏蔽层等独立部件,成为航空航天复杂结构的唯一解决方案。
以超材料技术延展出了七大能力平台,则从底层重构了行业标准体系,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基础。其超级计算平台以4200万亿次/秒的峰值算力,支撑超材料性能的精准预测与验证,将研发周期缩短60%以上;而微电子平台开发的定制化光刻机体系,实现米级幅面纳米级精度的微结构制造,打破西方在精密设备领域的垄断。
光启的突飞猛进,也带来了超材料产业链价值重新分配。在上游材料领域,光启161款定制化基础材料倒逼国产供应链升级。而在下游应用场景,超材料展现出强大的跨行业赋能爆发力。例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光启推出的全机身超材料无人机,不仅大幅提升了无人机的电磁性能,增强了其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还降低了机体重量,使得装备的关键指标获得大幅提升;在智能汽车领域,光启与中汽研共建的智能汽车整车OTA紧缩场测试实验室,解决了新能源汽车通信干扰难题,形成的标准草案有望列入ISO/IEC国际标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用超材料技术深度赋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突破非标场景运动控制难题。
这种技术外溢效应,使得超材料从千亿级尖端装备市场向十万亿级民用蓝海延伸。光启与中汽研等巨头的战略合作,正在构建“超材料+”产业生态。
光启的功能结构一体化技术,正在瓦解欧美传统技术路径的统治地位,打破欧美在高端装备制造中的垄断,成为全球新材料领域独树一帜的引领者。目前光启在全球超材料市场占据12.38%份额,排名前列,在国内市场更达90%。
科技崛起的“中国样本”:从企业战略到国家战略
通过“超材料+”全产业链生态,光启正在重构超材料产业的标准和规则,实现企业从技术单点突破向生态主导的跨越式升级。
在产业链整合上,光启以“链主”身份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构建起“1总部+5基地+8子公司”的协同网络。通过大湾区、京津冀、成渝产业带的区域协同、上下游技术协同和场景应用协同,形成覆盖原材料、精密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全闭环生态。天津906基地作为北方战略中心,将加速超材料与汽车、无人机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更关键的是,光启构建的这一全球唯一的超材料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将彻底打破欧美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垄断,助力国防与民用高端装备自主化。
通过市场化机制,光启整合了“产、学、研、用”资源,构建了“需求牵引-联合攻关-快速转化”的创新闭环。以“应用性基础研究+新产业开发”模式,将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工程化能力深度融合,形成“超材料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革新。光启的创新与突破,充分展现了一个民营科技企业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担当。
光启的迅猛崛起,绝非单纯的企业层面的升级蜕变,它更象征着中国超材料产业实现了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到一马当先领跑者的重大跨越。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刘若鹏博士长达 22 年在超材料研究领域的不懈深耕、厚积薄发,同时也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奋力向全球产业链顶端攀登的一个生动写照。
展望未来十年,超材料极有可能如同当下风头正劲的新能源汽车一般,成为“中国智造”的又一张亮丽名片。而此刻的光启,正稳稳伫立于这个规模高达万亿的赛道起点,凭借扎实过硬的数据支撑与宏大的生态布局野心,正全力以赴地书写着超材料产业新的传奇篇章。
相关阅读
- 微算法科技(NASDAQ: MLGO)应用5G网络切片技术,构建轻量级、可扩展的区块链系统
- 问界M8突破6万大定 问界以“用户至上”锻造服务竞争力
- 研制收入同比增长911.24%!加速三大基地建设投产!光启技术瞄准航空装备万亿市场!
- 从IP变现到AI赋能:巨星传奇2024年业绩双增长 构建全场景营销生态
- 五一假期海底捞客流创新高,单店最高翻台率超12轮
- 赛力斯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3% 机构看好问界M8重启业绩增长引擎
- 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易联众亮相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赛力斯超级增程获中汽中心权威认证 五大维度全面领先
- 上海悦荟广场焕新升级“恰恰谷” 可持续商业创新,与百年商业街共创消费新生态
- 赛力斯4月产销快报出炉 新能源汽车销量31488辆同比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