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A股> 详情

“屏息30秒”挑战:BMC瑞迈特体验式公益如何叩响呼吸健康共情之门

2025/11/19 14:39:54      挖贝网 李辉

2025年11月19日为第24个“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其主题“呼吸不顺畅,当心慢阻肺”精准切中了慢阻肺防治的核心痛点,即公众对于呼吸问题的认知。对于多数人而言,“呼吸不顺畅”是一个极易被忽略的问题,而慢阻肺患者呼吸时所面临的“气流受限”困境,更是一个较为抽象且旁人难以感知的概念。


image.png


近日,国内呼吸健康领域领军企业BMC瑞迈特携手公益组织大爱清尘联合多位公众人物发起了“屏息30秒”挑战,以一场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壁垒,让参与者尝试屏息半分钟,短暂模拟慢阻肺患者的日常呼吸困境,有效激发参与者对该疾病的重视。这种“感同身受”的公益创新,不仅引发了社会对呼吸健康的关注,也揭示了慢性病防治中“共情”的深层价值。

慢阻肺:沉默的流行病与科普困境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国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每年约有100万人因慢阻肺死亡。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但该疾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0.9%。多数慢阻肺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如果每年急性发作3次以上,5年存活率只有50%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若能早期干预,患者生存质量可显著提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志新指出:“慢阻肺的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吸烟咳嗽’或‘年纪大了气短’,导致诊断严重滞后。”

慢阻肺的核心症状是“呼吸气流受限”。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重度慢阻肺因呼吸衰竭还会出现嗜睡、头痛、神志恍惚等精神神经症状。“喉咙里总有口痰,使劲咳也咳不出来,半夜也总是喘不上气,脸都憋青了。”慢阻肺患者王先生发出无奈地叹息:“哎,真想好好喘口气啊!”

王先生的体验并非个别现象,不能"好好喘口气"是慢阻肺患者群体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呼吸本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如果缺乏切身缺氧感受,难以准确理解慢阻肺患者所承受的呼吸困难。

BMC瑞迈特组织开展的“屏息30秒”挑战通过短暂模拟缺氧感,将抽象疾病具象化为身体感知。一名参与者坦言:“我的父亲患慢阻肺十年了,今天通过短短数十秒的窒息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我父亲无法呼吸的痛苦,也让我明白慢阻肺患者的每一口呼吸是多么来之不易。”此外,还有多位公众人物参与了“屏息30秒”挑战,希望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呼吁社会关注慢阻肺患者群体。

此次体验式公益活动有效提升了肺部健康知识普及的实效性,成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慢阻肺防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呼吸不应是奢望,希望更多人能通过‘屏息30秒’挑战关注肺部健康,以实际行动为慢阻肺患者创造更有希望的未来。”大爱清尘相关负责人表示。

社会共治与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

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在慢阻肺防治体系建设上已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发文宣布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意味着,继高血压、糖尿病之后,慢阻肺成为第三种纳入国家基本公卫项目的重大慢性疾病。

各地通过基层肺功能筛查、分级诊疗、高危人群管理等举措,构建慢阻肺早筛早诊网络。例如,郑州市创新建立“三级筛查体系”,已完成近8万例初筛,进行肺功能检查和管理高危人群约2万例,肺功能检查质控合格率超95%,为患者后续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准确的肺功能检查报告依据。

这些行动都标志着慢阻肺防治正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健康管理全域覆盖”。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李为民继续强烈呼吁,慢阻肺等呼吸慢病要建立早防、早筛、早诊、早治的“四早”防控体系。

在临床治疗层面,呼吸支持技术的进步为慢阻肺患者带来福音。2024年9月,我国关于无创正压通气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登顶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这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30家医院携手进行的多中心研究证实,高强度无创正压通气可显著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插管率和病死率,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减少了医疗花费,对慢阻肺患者意义重大。

在这项为期8年的系统研究中,我国国产家用无创呼吸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曹志新表示,BMC瑞迈特提供的数百台型号统一的呼吸机降低了研究中因设备不一致可能导致的数据偏倚的风险,而且“其无创呼吸机还能够将患者的使用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有助于医生实现对入选患者的全程追踪管理”,大幅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率。

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BMC瑞迈特结合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在业内推出了“呼吸健康管理云”平台,打通了用户、设备、医疗机构、家属四端的信息链路,医生可对慢阻肺患者呼吸参数的远程监测及调整治疗方案。

这一平台打通了医院和家庭两大场景,对患者而言减少了住院次数,节省了医疗成本。2024年3月,中山医院在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在线发表的研究表明:物联网无创通气管理患者较常规无创通气患者在身体功能、呼吸症状、伴随症状和睡眠状况等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并且,物联网组患者的急性加重再入院率为34.3%,比常规组低了21.7%

“慢阻肺管理需要下沉基层、落在日常,科技是打通‘后一公里’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让呼吸健康管理变得简单、可及。”BMC瑞迈特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建呼吸健康管理新生态

当前,我国慢阻肺病患病人群庞大,慢阻肺疾病的科普和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仅为4.5%,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规范化诊疗率低的特点;慢阻肺防治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基层慢阻肺病用药供给与规范诊疗目标脱节、慢阻肺病“心肺共管”概念推广困难等痛点。BMC瑞迈特发起的“屏息30秒”挑战虽短暂,但其协同公益组织,借助明星的公众影响力让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境再次得到关注,这次公益行动引发的思考持续回荡:自在呼吸是人类基本需求,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

未来,慢阻肺防治需要进一步融合政策精准化、科技人性化、社会协同化三重力量,政府、企业、医疗机构等多方合力推动,完善基层慢阻肺筛查设备配置、开发智能便携的居家管理工具、鼓励更多企业开展“体验式公益”等,助力公众提高对慢阻肺的认知、慢阻肺患者提升疾病管理能力。

正如钟南山院士强调:“在基层早发现、早干预,是慢阻肺防控的关键。”当每一次屏息的瞬间转化为对呼吸的珍视,当每一台呼吸机成为生命质量的守护者,慢阻肺的“沉默流行”终将被打破,健康中国的呼吸篇章也将谱写新的序曲。